第22章
这不是废话吗?
农村哪家不养

啊,

能生

蛋,

蛋既能上缴给集体得到一部分钱, 也能自己吃。
在少油少⾁的情况下,

蛋可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唯一的补充营养的食品。
古老师这么问, 肯定是套话,或者说,她还有底下的话没说?
丁小甜想,自己只要顺着她的话往下说就行了。
于是,她说:“养啊,不但我自己养,我妈, 我大哥大嫂都养。”
古老师停了停, 果然

低声说:“那你们养的

生的蛋多吗?”
丁小甜明⽩了,古老师多半是想要换

蛋,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换了。
“我养的

还没生蛋,我妈养的

倒是在生蛋。”
“哦, 那你妈妈养的

生的蛋多吗?”
“还行, 一天总要捡七八个

蛋,一月有两百多个吧。”
“呀,这么多!”
古老师有些奋兴地说。
丁小甜没坑声了,静静等着古老师说出她的意图,她绕着弯儿的说了这么多,目的大概是想要买

蛋吧。
当时,

蛋也是属于紧俏物资, 城里的副食品商店,买

蛋也要凭副食品票购买的。
绝大多数家庭,一个月凭票就只能买十几二十个

蛋,显然是不够吃的。
当时

蛋的供应渠道全靠市场,小县城和公社的供销社只收不卖,收购后统一调拨城市的副食品商店。普通人家要买

蛋,就需要拿着副食品票去副食品商店买。

蛋论个不论斤卖,

据大小,一般十个

蛋五⽑到六⽑钱。
很多家庭为了给家里的老人孩子补充营养,都要想办法,从其他的途径买到一些

蛋。
最经常的途径就是在黑市购买。
黑市购买价格翻倍,但即使是这样,也不好买到。
毕竟那时候的

蛋都是农村的土

生的,不会象后面的养

场大规模的养

生蛋,

蛋的数量极其有限。
古老师也没在食堂里跟丁小甜提换

蛋的事情,而是在吃过午饭之后,两人走出了食堂。
她把丁小甜拉到学校的一个花坛后面,这才

低声说:“那个…丁老师,你看,你回去问问你妈妈,愿不愿意换点儿

蛋给我,我也不多要,五十个就行,每个

蛋给你八分钱,五十个四块钱。我们家吧,有老人,孩子也多,一个月十几个

蛋

本不够吃的…”
就知道这位古老师会说换

蛋的事情。
虽然她说出来的价格比黑市上的

蛋每个便宜两分,五十个就少了一块钱,可她毕竟是丁小甜到公社之后,第一个向她买东西的人。
更何况,刚才人家也帮了自己不少,丁小甜也就没犹豫,直接说:“那我回去跟我妈说一下,让她便宜点儿换给你。”
“太好了,谢谢你,丁老师,你可算是帮了我大忙了。”
“没什么。对了,古老师,你什么时候要?”
“明天吧,明天你给我拿来就行。不要直接拿到学校来,要不,你明天早点儿来,咱们就在前面街角的副食品商店后面的巷子见。”
“行,那我七点半左右到那里。”
两人说定了,并肩走出学校,丁小甜骑车回前进村,古老师步行会钢铁厂分给职工的家属房。
丁小甜没忘记买个泡菜坛子带回去。
她买了泡菜坛子扔进空间里,轻松骑车回家。
到了前进村,她先去新屋那边接女儿秀琳。
秀琳平常都是丁小甜带,今天唐⽟香带她一上午,她就一直在找妈妈。
后来唐⽟香去抱了一只小

狗来陪着她玩儿,她才没闹了。
丁小甜见到女儿的时候,她正坐在一张小板凳上,一边打哈欠,一边

眼睛,看起来很想觉睡,可就是不去睡。
“幺女,妈妈回来了!”丁小甜看到女儿也是非常开心,停好自行车,就走过去朝着她拍手,喊她。
秀琳一看到丁小甜,就⾼兴地站起来了,小脸上満是

动,伸出小手,迈着小短腿向她跑过去。
“妈妈,妈妈…”她一边跑一边软糯地喊着。
丁小甜跑过去把女儿抱起来,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了两口。
秀琳抱着她的脖子,头紧紧地挨着她。
唐⽟香走过了,把秀琳今天上午一直在找妈妈的事情对丁小甜说了,并说幸好自己去找了只

狗来,才哄着她了。不过,到中午午睡的时候,她就是不肯去睡。
丁小甜轻轻摸着女儿的头,对唐⽟香说:“妈,多两天就好了。我明天拿点儿⽔果糖给你,拿糖哄她,她以后就会粘着你了。”
唐⽟香点头:“好,那我每天给她一颗糖。你今天去小学代课,怎么样?能适应吗?”
提到这事儿,丁小甜笑得合不拢嘴:“不错,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

好的,今天上午我还给两个班上了课。那个周校长说,可能我要代课到年底,另外,暑假不上课,也有工资。”
唐⽟香一下子睁大了眼,惊喜不已:“这么好啊!哎,小甜,这次你的运气来了!”
“嗯,就是,我也觉得我运气好。”丁小甜笑道,接着又凑过去一些,

低声把学校里的古老师想要买

蛋的事情对她妈说了。
唐⽟香听到古老师出八分钱一个买

蛋,虽然这价格比黑市上低点儿,她跟女儿想的一样,古老师毕竟是女儿的同事,也该给人家一个优惠价。还有就是卖

蛋给古老师比较全安,这也是价格稍低一些都可以接受的原因。
丁小甜又说:“妈,你这就去捡五十个

蛋给我,大小差不多的就行,明天一早我好带去给古老师。”
唐⽟香便带着女儿进她的屋里去从

下的竹筐子里捡了五十个

蛋出来,放到一个篮子里,

蛋用一块旧布包上,让丁小甜提走。
好在,这个时候,丁建军等人都去上工了,不然,让李珍月看到,会认为自己的婆婆拿

蛋给已经出嫁的小姑吃,估计她又不

了。
唐⽟香自己养了八个

,生的

蛋都自己捡起来,有时候她会给孙子和孙女蒸

蛋羹吃,有时候也会在早上煮

蛋给他们吃。剩下的

蛋,有一部分拿出来炒

蛋一家人吃,有一部分会在去光荣合社赶集的时候,偷偷卖给一些想要买

蛋的人。
有一次差点儿被人发现在卖

蛋,人家找了安公来抓她,说她搞资本主义那一套。
唐⽟香被吓坏了,慌

之中逃走了,连半篮子

蛋也没拿。
从此以后,她就没有再拿

蛋去光荣公社卖过,养的

,生的

蛋都拿来自家吃了。
丁小甜抱着女儿,提着这篮子

蛋回老屋去,先哄着女儿午睡,等女儿睡着了,她去给自己养的小

仔喂⽔喂食。那些小

仔看起来比昨天又大了一圈儿,个顶个地长得很精神。
喂了

,她又去看了看瓦罐里养的蚯蚓,忙完这些,她才去老屋那边骑着自行车去了队部,把自行车

给夏队长,
夏跃进问了问她第一天去光荣公社小学代课的情况,丁小甜说周校长和老师们都很热情,很关照她,她今天还上了两节课。
“那就好,小甜,你好好⼲。”
“多谢夏队长关心,我一定不让你们失望。“
“好,你吃完晚饭再来队部把车骑走。”
“行。”
丁小甜从队部回去,用随⾝空间里的温⽔洗了脸和脚,也上

去陪着女儿睡了一会儿午觉。
她今天比平⽇更累,也需要休息。
⺟女两人一觉睡到下午五点才醒,丁小甜还是被村子里下工的锣声给惊醒的,睁开眼时,看到枕边躺着的女儿也在

眼睛,一头的汗。
“哎,要是现在有个电扇就好了。”她忍不住叹气道。
现在的城镇里,就有电灯电扇,在这种酷热的夏天,有电扇就要好过得多。
丁小甜不羡慕城里人的吃喝,就羡慕城里有电,可以用上电灯电扇。
不过,她也明⽩自己羡慕也没用,要想进城,在城里住下来,享受到电灯和电扇,除非是城市户口,还要有正规的工作单位。
丁小甜拿起蒲扇,给女儿扇了一会儿,这才起来给她穿上小裙子和小布鞋,让她下地去玩儿去。
她随后起来开了门,去厨房准备做晚饭。
今天她的心情比较好,用猪油做了个南瓜焖饭,烧了个丝瓜汤。
接着她去把女儿找回来,⺟女两人一起把晚饭吃了。
吃完晚饭,秀琳又跑出去了,在院坝里跟邻居的小孩一起玩蔵猫猫。
丁小甜洗碗刷锅,然后把自己今天从光荣公社集上买的泡菜坛子拿出来洗刷⼲净,再倒扣过来晾着。
接着她去老屋菜地里面摘了不少豇⾖和菜椒回来,把豇⾖和菜椒洗了,放到一个筲箕里面滴⽔晾⼲。
她从空间里面又取了⽔出来,在灶房的大铁锅里烧开,倒进去不少盐,再盖上锅盖,等着晾凉。
明天早晨起来,她就可以把晾凉的盐⽔倒进泡菜坛子里面,再把晾⼲⽔分的豇⾖和菜椒泡进去,过上五六天,就可以吃上泡菜了。
丁小甜买的这个泡菜坛子只有一尺来⾼,并不算大,是专门泡菜夏天吃的。
她大哥那边的泡菜坛子很大,据她妈妈说,个坛子在丁家有几十年的历史了,泡的辣椒和青菜还有姜,是做鱼和烧菜必不可少的调料。
本地的农家,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子,甚至有好几个,大的分别泡青菜,泡辣椒,泡姜和⽩萝卜。
小的泡菜坛子就泡一些当季的菜,每次泡得不多,几天后就吃,吃完再泡。
这样可以保证泡的菜口味清新,吃起来相当脆

。
本来这些活儿都是⽩天做的,可是现在丁小甜要去光荣公社小学代课,明天早晨一早起来就要去学校,下午才能回来。
下午回来又因为上课,骑车来回五十多里而

到疲倦,肯定要休息一下。
所以晚饭后她才需要抓紧时间⼲家务。
泡菜的准备工作做好了,丁小甜还要去队部一趟,把属于队部的自行车推回家去,明天早晨好骑车去学校代课。
那个时候太

都快落山了,她走着去队部,几分钟就到了。
夏跃进把家安在队部的房子里,他家的老房子由他爸妈和兄弟住着。
看到丁小甜进来,他放下碗筷,去把自行车推来,让丁小甜推走。
把自行车推回家的路上,碰到好几个前进村的村民,他们纷纷跟丁小甜打招呼,问她一些关于自行车的事情,他们问得最多的是这车是不是丁小甜自己买的。
丁小甜摆手说这不是自己的车,是队部的车,借给她用的。
村民们还要打听她借了自行车去⼲嘛,丁小甜以自己还要回去看女儿为由,匆匆忙忙地离开了。
不是她为人冷淡,而是这些人都喜

八卦,她越说得多,以后他们越会去传一些莫名其妙的话。
推着自行车回到老屋,丁小兰和丁建国在新屋那边吃了饭,正巧一起走进院子。
看到丁小甜推着的自行车,两姐弟立马跑过来了,让丁小甜把车给他们骑一骑。
丁小甜犹豫了一下,答应他们可以上去骑,但是自己要在旁边扶着自行车龙头,就怕他们不会骑,让自行车被摔坏。如果坏了,肯定是要赔钱的。
现在的这辆凤凰牌自行车,最起码要值一百五十元,损坏了的话,丁小甜

本赔不起,就算赔得起也不好买。
于是丁小甜扶着车,丁小兰和丁建国分别上去骑车,在院子里骑了几圈后,丁小甜就不让他们骑了,说自己明天还要早起,这就要洗洗睡了。
丁小兰和丁建国尽管还想骑,可是也不敢不听丁小甜的,两人只能各自回屋。
丁小甜把自行车推回屋,再去喂了

,然后把秀琳找回来,给她洗了澡,自己也用⽔洗了,再把门打开,把脏⽔泼到院子里。
关门,上

给秀琳讲故事,哄着孩子觉睡。
等秀琳睡了,她这才进了随⾝空间去看自己栽种的蔬菜,还有稻种的出苗情况。
一看之下,她也是吃惊不小。
原来她种下的南瓜丝瓜等都开花了,丁小甜就去找出雌花和雄花,给它们授粉。
这是她

小的时候就跟她妈妈学习的技术,老房子附近的菜地里每年南瓜开花了,如果没有

蜂蝴蝶授粉的话,就需要自己给花授粉。
随⾝空间里显然是没有

蜂和蝴蝶的,丁小甜也只能自己动手了。
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,丁小甜才把给地里的开花的南瓜和丝瓜的授粉工作完成。
然后她又去红⾊土壤那里看了看长出来的那一片

绿⾊的秧苗,看看它们已经有十几厘米⾼了,这样的话,明天晚上她再进空间来,就可以把这秧苗移栽到她早就开垦好的⽔田里了。
心情愉快的丁小甜去烤了一个苞⾕

劳自己。
吃完苞⾕,她去看了看篮子里的

蛋。
小树下有两个篮子,一个篮子里还有五个

蛋,那是她从婆家回来的时候,带回娘家来的。回到娘家后,吃了十来个,如今还剩下五个了。
丁小甜在婆家自己养了六只

,那些

最近两个月才开始下蛋,所以她也没有攒下多少

蛋。她想,她这回娘家了,她养的那些

一定被她婆婆接管了,可惜了她的

生的

蛋,现在也是属于她婆婆了。
一想到这一点儿,她心里就有点儿堵得慌。
后来,她又想到自己回到婆家后买的十只小

仔几天时间就长大了不少,明天都可以给它们喂一些蚯蚓了,如此一来,估计一个多月之后她的

也许也可以生蛋,她心里才没那么闷了。
另一个篮子里装着要卖给古老师的五十个

蛋,丁小兰开解那块包

蛋的旧布,发现她妈妈捡的

蛋都比较大,看能想着这是要卖给古老师的,故意挑的一些比较大的。
把

蛋重新包起来,丁小甜去用温⽔冲了个澡,接着穿上⾐服去池边打了一壶⽔,拧上壶盖放在那个装着五十个

蛋的篮子里,然后出了随⾝空间。
上

觉睡之前,她把闹钟的时间定在五点半。
第二天早晨五点半,闹钟响,丁小兰起来喂

给菜地里的菜浇⽔浇肥,把泡菜泡了,然后又做早饭。
早饭是稀饭咸菜,煮了两个

蛋。
丁小甜跟女儿一起吃了早饭,洗完碗筷和锅,一看时间,快六点半了。
她把一小包⽔果糖揣在兜里,把自行车从屋里推出来,带着女儿去了新屋那边,把孩子

给了刚起

的⺟亲,趁着孩子不注意,从兜里掏出⽔果糖塞进⺟亲手里。
叮嘱女儿要听外婆的话,外婆会给她糖吃后,丁小甜就骑上车离开了。
七点十多分的时候,丁小甜到了光荣公社的街上。
她推着车去了副食品商店后面的那条小巷子,在副食品商店门口,有许多人排着长长的队,等着副食品商店开门,他们好去买家里需要的

蛋面条调料等副食品。
副食品商店要八点半才开门儿,这些人已经提前一个多小时来这里排队了。
他们之所以这么早来排队,是因为副食品商店里面的商品货源有限,往往是在前面的人买了,后面的人就买不着,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直接挂出一块小黑板,在上面写什么什么已经卖完。来买东西的人看到自己家里需要的副食品没了,就只能明天再来了。
重生了的丁老太看到这种情景,真是

慨良多。
想当年,她随军后去丈夫所在的城市,还排了一年多的队,是副食品商店,蔬菜店,⾁店和鱼店的那长长的队伍中的一员。
尤其是冬天排队,那可真够受的,更何况她随军去的城市是北方。
北方冬天的早晨,零下十几度,在刺骨的寒风中排队一个多小时的滋味儿,谁试谁知道。
在这个年代,就算你有钱,还是有很多东西买不到。
也难怪,她重生之后,第一目标是吃

肚子,再吃好点儿。
从这么多人排队买

蛋等副食品也看得出来,

蛋是属于紧俏货,古老师愿意出八分钱一个来购买。其实,要是卖给别人的话,丁小甜觉得能卖九分甚至一⽑一个。
黑市上,所有的东西都比原来的价格贵上一倍不止,象是米和油,要贵上三倍,毕竟买这些东西还需要票,人家卖东西的人,去拿出这些物资来,是用了票的,票也要算钱的。
丁小甜推着自行车走进小巷子,在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把那篮子

蛋从随⾝空间里面拿出来,然后停好自行车,拎着篮子站在那里等古老师来。
十多分钟之后,古老师急匆匆地走来了,她走进巷子之后,看到丁小甜,更是快步走过来。快走到丁小甜⾝边时,她停下来前后左右都看看,确定没人跟踪,也没人留意到这里,她才走过去,一只手握成拳头朝着丁小甜伸过来。
丁小甜伸出右手握住古老师的手,她的手里很快多出来几张卷在一起的钱,卷得很细,就象是一支香烟那么大。
她也没在这里就数钱,而是把篮子里那五十个用旧布包起来的

蛋放进了古老师提着的菜篮子里。
古老师立即提着菜篮子离开了,步子很大很急。
丁小甜也忙推着自行车离开,跟古老师相反的方向。
这条小巷子一头通往副食品商店那边,一头通往公社钢铁厂的职工宿舍。
丁小甜从副食品商店那头出来,正打算去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那卷成香烟的钱展开看一看,到底是不是四元。
忽然有人过来拉住她的自行车的车把,低声说:“妹子,咱们去一边聊聊吧。”
拉住丁小甜的车把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,⽪肤⽩⽩的,个子中等,穿着一件⻩⾊的确良衬⾐。她手里挎着一个菜篮子,篮子里空空如也,显然她也是早起来排队,给家里买副食品或者蔬菜的人。
看到她穿着的的确良衬⾐,丁小甜立刻判定她不是光荣公社某单位的⼲部,就是家里有当⼲部的人。
总之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。
因为她⾝上穿的那件的确良衬⾐“出卖”了她。
那件衬⾐的料子是属于这一两年最流行的⾐料,很难买到,还价格昂贵。
据丁小甜了解,当时一件这种衬⾐,价格约在十一二元到十五元之间。
这快赶上一个当地工人月工资的一半了。
能把这么多钱穿⾝上,她能是普通老百姓吗?
M.laOHuxS.Cc